在政策層的默許之下,樓市調控政策的口子正在被越撕越大。
作為經濟樣本的溫州,房地產不是救世主。
開發商希望溫州調控政策能獲特批,他們認為地產的堰塞湖或越來越高,最終將崩潰。 |
樓市調控政策的口子正在被越撕越大,這一次溫州決定要在限購令上“動土”。但這一次,溫州卻沒有因為觸碰紅線而被上級政府糾正。
2013年8月,溫州限購令開始試探政策底線——本地戶籍家庭被允許可以購買第2套住房。在兩年前,房價一路飆升的溫州出臺限購令,隨后房產成交量大幅下降,房價也出現腰斬現象。
房地產市場成交量萎靡,房價大幅下跌,早已讓溫州市政府感受到了壓力。騰訊財經獨家獲得的信息是,從2012年初開始,當地政府就開始醞釀調控松動方案,但當時并未找到上級政府能夠認可的方案。
意外的是,與此前佛山對樓市政策松綁立馬被叫停不同,這一次,包括住建部和浙江省住建廳在內的上級部門并沒有出手干預。溫州市住建委副主任戴旭強對當地地產政策的措辭小心翼翼,他對騰訊財經說:“溫州的微調并沒有突破政策底線。”
事實上,溫州此番調整的力度的確不大,但撕開的卻是中國地方政府堅持了兩年多的樓市調控底線。
上級政府默許溫州房產政策松綁
8月16日的早上八點半,溫州一個樓盤售樓處的誠意金交易現場早已被近千人圍得水泄不通了。開發商恒富中粱地產擔心出意外,甚至找來了幾輛120緊急救護車駐守。
這正是溫州樓市政策松綁之后的縮影。
來自機構的數據顯示,8月5日-8月11日,溫州累計成交房源1493套,成交建筑面積170410.52平方米,與前一周的568套相比,環比上漲了162.9%。
這一幕,溫州的開發商等待了快兩年。溫州老牌房企中粱地產副總裁陳永峰向騰訊財經表示,2012年年初,他就以溫州房地產協會和商會常務副會長的名義著手寫了關于放開限購的初稿,后來,這些“請愿書”前后修改了不少于20次。
請愿書中,陳永鋒們要求對溫州房產松綁列為最重要的條款。這是因為,在他和溫州房地產協會的同仁們一致認為之前政府將土地出售給開發商來建房子,而后卻因限購不能賣,直接將庫存量拔高。而開發商的資金未能及時回款,將直接影響再次拿地。
回憶起提案的過程,陳永鋒對騰訊財經表示,“每次把提案交到市人大后,得到的總是一句:交予相關人士研究!
轉機發生在今年7月,陳永鋒接到市政府邀請參加7月24日關于房產提案座談會的通知時,他依舊覺得“不會有戲的。”
會議持續了三個多小時,直至六點才結束。除了溫州市住建委主任周宏權、副主任余躍彬外,與會人士還包括被地產套牢的實業企業主、人大代表、政協代表以及開發商代表。
陳永鋒向騰訊財經透露,他在與會現場再次重申了關于松綁的意見,“現在經濟這么不景氣,房子又賣不出去,能否把限購全部開放?”周宏權當場回應稱,全部放開不可能,這已經背離了國家限購的框架,撤銷一套限購令即松綁政策仍需討論。
在論證松綁環節時,周宏權和余躍彬等人都稱,溫州市也想放開政策而支持當地的開發商,但是“上面有政策高壓線不能碰”。最后的討論的結果是,溫州市住建委會向上級匯報再做決定。
陳永峰知道,這一次有戲了。而事后浙江省住建廳的反應也證實,“上級”對溫州的微調動作是默認的,至少是知情的。
被房產市場套牢者的利益訴求
“事實上,不少被困的開發商不是真正的開發商,大多是溫州做實業的人!标愑冷h向騰訊財經解釋,據其所知,這些人大多都是包括打火機以及鞋等制造行業在內的溫州龍頭企業。這些企業通過集資的模式組成開發商。
這意味著,這些傳統制造業企業的資金套牢在房地產市場之后,很難再抽身重返實業。而且,其中涉及到的資金并非小數目。
一個在當地流傳甚廣的案例是,溫州9家實業老板通過當年銀行得到貸款,除了實業的開銷,富余的貸款便組團投進房地產開發多產權的豪宅,資金高達近50億。但是現在,受制于溫州較為嚴厲的樓市調控政策,這些企業的錢都還沒能收回來。
陳永鋒說有很多老板跟他吐槽,若僅僅是房價下跌,只要房子賣出去了,每個人虧一個億也還虧得起,剩下的40億還可以拿出來。但是現在被套著,房子賣不了,剩下40億也拿不出來。
被困的還有一些做實業的老板,他們是曾經名聲在外的溫州炒房團的主力軍,也在這一輪的樓市調控中腹背受敵。在這些叱咤全國樓市的團體中,擁有著炒房資金、民間借貸、實業投資共同組成的溫州資本。2008年下半年開始,銀行貸款非常寬松,溫州民企多元化投資加速,在貸款“監管缺位”下,這些資金紛紛進入土地市場、房地產開發等領域。2010年前后,溫州市區縣屢創“地王”,投資方多為制造、貿易等實體企業的“資金聯合體”。
此番溫州樓市政策微調背后,折射出的就是當地經濟的持續下滑和民營企業的生存困境。
7月8日,在溫州市委常委會上,新任市委書記陳一新代表新一屆溫州市委首次公開“墊底”數據:在16個經濟主要指標中,2012年,溫州市大多數指標處于浙江省“倒數”行列,其中人均GDP、GDP增幅、財政總收入等9項指標倒數第一,另有4項倒數第二。
2012年前11個月,溫州全市工業企業實現利潤168億元,同比下降9.6%,據溫州市經信委的調查,去年同期,受監測的15個行業中的855家重點企業,就有10個行業出現利潤負增長。
伴隨著實體經濟的下滑是,從2011年9月以來,溫州房價連續22個月同比下降。相比3年前的高位,現在溫州房價已經下跌超過四成。房地產投資也從去年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土地購置費占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的38.1%,首次低于50%的比重。
溫州也被指是對土地財政依賴程度比較高的城市,2012年時,溫州曾大擺“地產宴席”,一次性推出52宗共計3220畝土地,供應力度前所未有。今年上半年,房地產稅收和土地出讓金作為拉動地方財政收入的“兩駕馬車”也出現了大幅增長。
上任不到兩個月的陳一新,在此前調研中多次強調溫州要重振實體經濟。而溫州“問計”開發商的座談會,也是在陳一新的“囑托”下召開。顯然,調整房產政策成為了溫州實體經濟重振的第一步。
不過,大多數溫州市的官員與騰訊財經交流時都不愿意把樓市政策和救經濟關聯起來。在市房屋登記中心主任黃齊看來,微調政策是基于以下幾個判斷:今年前7月,溫州房價的環比增速已經趨穩,之前的調控目前看來已經達到效果,市場里的水分被擠出去了很多。另外,溫州房地產市場的供應結構已經趨向合理,庫存較合理。
重振房地產不能挽救溫州經濟
“溫州模式”曾是個輝煌燦爛的品牌,這是民間實體經濟的象征。上世紀80年代,從“前店后廠”的家庭作坊起步,溫州人依靠“低成本、低技術”的小商品占領市場,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場”的“溫州模式”。紐扣、服裝、開關、皮鞋、打火機等小商品是當年溫州人起家的行業,在過去“短缺經濟”的年代,曾為溫州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使溫州從市場寂靜的富礦中挖到了“第一桶黃金”。
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溫州外向型經濟模式受到嚴重沖擊,民間資金大量逃離實體經濟而進入房地產開發和購置。值得注意的是,大量民間資金進入樓市,不僅嚴重放大了樓市走向泡沫化的風險,而且讓實體經濟日益“空心化”。
溫州人仍然記得2006年到2011年時,溫州市區商品房銷售均價從8045元/平方米一路上漲到34674元/平方米,6年當中足足上漲了4倍多。
但是,2011年的樓市政策收緊并沒有阻止資金向房地產集中,挽救實體經濟。而后,民間借貸陷入困境,人工和資金成本上升,溫州模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溫州中小企業促進會會長周德文對騰訊財經說,溫州在經濟狀況好的時候,大部分的實體經濟老板都涉及到房地產。大的企業去投資房地產,小的企業去炒房。但是現在,房價一路下跌,直接造成了實體經濟資金鏈的緊張。
研究溫州經濟多年的周甚至說,溫州目前實體經濟現在已經跌到谷底,幾乎沒有利潤,大量資本逃離,沒有人有心思回歸實業。瑞典溫商某財團一位負責人對騰訊財經表示,他今年曾經帶著錢想來溫州投資,卻因為投資環境欠佳,在溫州轉了一圈之后就打道回府了。
這些觀點也得到了市經貿委一位官員的默認。這位官員還告訴騰訊財經,現在溫州的中小企業融資依然比較難。
顯然,如果此番溫州樓市政策微調背后,仍然存在政府靠樓市來救經濟的思路,風險可想而知。
多位溫州開發商都對騰訊財經提及,這次樓市政策的微調雖然很受歡迎,也給市場一些利好的信號,但是這些作用不會很大。因為此次松綁能夠撬動的溫州地產項目庫存的體量非常小,根本沒有辦法撐起外界所謂的“盤活溫州經濟,改變末位GDP現狀的效用。”
“希望政府能真正幫到中小企業,別再讓搞實業的人們都要到房地產去賺快錢了。”上述溫州市經貿委的官員說到。(騰訊財經 羅飛 江旋 發自溫州、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