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8月5日電(記者陳煒偉)近兩年,在世界經濟復蘇一波三折、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背景下,我國經濟運行始終保持在合理區間。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三管齊下”,有效驅動了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成為穩增長的“先手棋”和重要抓手。
發揮投資穩定器作用
連接山東兩大城市濟南和青島的高鐵年內將全面開工。“從以往經驗看,這么大的項目,從進入國家規劃到立項、可研報告、審批,沒個三年五載一般批不下來。”山東省鐵路機場辦主任張妍華說,在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背景下,各部委簡化審批程序、提高行政效能,濟青高鐵從規劃到可研批復,僅用了一年半時間。
濟青高鐵項目的順利推進,恰是當下我國發揮投資在穩增長中關鍵作用的縮影。在資金偏緊、需求疲弱等不利因素下,我國加強“放、管、服”,讓投資這駕“馬車”全速前進。
兩年多來,我國投資核準事項中央層面減少76%,境外投資項目核準除特殊情況外全部取消。
今年上半年,我國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提高服務水平和審批效率。我國加快建立投資項目縱橫聯動協同監管機制,重點解決部門放權不同步、基層承接能力不足、監管機制不健全、監管手段不完善等突出問題。同時,各部委、各地打通政策落實的“最先和最后一公里”,確保重大工程盡快實施、盡快見效。
簡政放權在穩投資上的效應已經顯現。截至今年上半年,去年推出的七大類重大工程包已開工228個項目,累計完成投資3.3萬億元。上半年,基礎設施投資增長19.1%,高于整體投資增速7.7個百分點。
投融資體制改革將繼續深化。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連維良此前介紹,一是“減審批”,能夠下放的盡可能下放,能夠取消的盡可能取消;二是“改機制”,即“前置改后置、線下改線上、串聯改并聯、分辦改大廳”;三是“寬準入”,在各領域創造條件,讓社會資本更方便有效地進入;四是“強監管”,加強事中事后監管。 |